台灣老街很多,藏在台南中西區的神農街,
是我逛起來最有意思的一條,也是拍起來最"有感"的老街。
這一晚,與台南好友,約在神農街口的太古咖啡,
老友晚到,恰好讓我有一點時間逛逛這個台南極有韻味的老街道。
神農街的寬度約只有4公尺,就像個小巷弄般,
地面以石板重新鋪面,還原百年前清代街道的意象,
再加上古樸的街燈照明,整條街到夜間後,彷彿進入一條迷幻的時空隧道。
老屋原汁原味,只是用途變成了現代酒館、咖啡館、及各類藝術場域,
神農街在百年前,是熱鬧的商街,銜接出海口下的貨物,
當時的建築就多是二層樓,一樓作為商行,二樓作為倉庫。
這排老屋歷經清代、日治、民國等時期,當年建造時,都沒有地基,臨靠的兩戶就共用一道牆壁,
神農街逛起來很有FU,主要是因為建物的原貌幾乎都還被完整的保留下來。
舊有建築的特殊窗框,極有韻味。
神農街拍的這系列照片,都未經過顏色處理,
但拍起來就是一種很迷幻的色彩,我很愛。
靠近康樂街口的這間老宅,如今是一個販售創意設計小物的店家。
意外在裡面看到"歐拉包",第一次看到這包的本尊,實在笑死我,
夠可愛的~但要買來揹,又不夠有種!!!
老電視造型的相框也很有趣。
紫色機車與老街黃燈,怎會如此搭襯.....
有著帆船造型擺飾物的這家店,裡頭販售很多老奶奶時代柑仔店的老物。
另一間老宅,正在放映電影,小小的空間,聚集了很多年輕人,
藝術場域的經營本就不易,在心中默默給他們一個讚!
神農街最靠海安路的這間老宅,是知名的"永川大轎",
主人王永川從年輕到老,以手工雕繪製作出一座又一座的神轎,
如今這個產業已然落寞,但王師傅的傳統大轎工藝,已被視為國寶。
海安路口的這幅大壁畫,就是屋內的實際樣貌,右下角的老人就是王師傅喔~
老友來了,坐在太古咖啡聊到近午夜。
一條長弄、一盞黃燈、一位老友,
我浪漫的老街夜。
海安路在近幾年因為台南的藝術造街政策,成了台南最有名的藝術大街,
其中藍曬圖的創作最具代表。
藍曬圖是藝術家劉國滄的作品。
老宅因為道路拓寬的關係,被"攔腰折斷",
劉國滄乾脆以半頹圮的建物作為創作的根源,
就以工程藍圖的線條畫法繪出老宅中原本樑柱、窗框、桌椅等位置,
當時建物被攔腰折斷,被切半的桌椅、外露的樑柱、靜止的時鐘,都成為創作的一部份,
與藍色大牆上的虛擬空間線條,成為一個虛實合一的空間創作。
藍曬圖的旁邊,有一面可愛的大牆。
漆成天空藍的大牆面,有立體的天使及雲朵,超級超級卡哇依~
這面混泥土掩蓋的紅磚牆,一旁恰巧有棵花朵盛開的大樹,兩相輝映,好有味道!非常搭襯~
海安路真的是一條奇特的街道,原為早期台南商業繁華之地,
後因地下街開發案,使海安路封路近10年,造成海安中正商圈迅速的沒落!
如今隨著藝術造街計畫,海安路在沈寂十餘年後,以不同的風貌出現!
馬路兩旁開始有了露天咖啡座、PUB、民宿等,將海安路藝術街串連成美麗的不夜城。
只是在藝術造街的背後,是多少當地居民的無奈與辛酸而有今天新的風貌,
逛起海安路,總有些那麼欷噓之感。
台南小旅的下一站,
會不會誤以為我來到了個歐洲城堡~
知道這地方的用途,會讓很多人下巴掉下來,
這座建築位在台南市的烏橋公園內,10多年前,因獎勵民間投資方案而興建,當時作為餐廳用,
後來9年期限到,政府收回,後改租給移民署台南服務站使用。
仔細看這建築,不論上頭的人物雕刻、線板、窗櫺、樑柱設計等,都作得非常細緻。
外觀以鵝黃色為主體,純白的滾邊、藍色的尖頂,充滿童話的風格。
就在位在大馬路邊,實在很難不被吸引,
現在也成了台南拍婚紗的熱門景點。
台南古都,好吃的多,可遊逛的地方也多,
傳統的、現代的、多元薈萃在這個充滿趣味的城市,
小時候看待台南的感覺跟長大後看到台南現在的模樣,已然不同,
台南古都原來也跟著我們,一起長大,一起變化。
▌台南旅遊‧延伸閱讀 ▌
{移民署台南服務站}
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二段3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