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六的下午,老丁在上課,
丁太太自個兒揹起相機,探訪一個口袋名單中名列已久的地方。
一個台灣人不見得都知道,
卻被紐約時報評為與101齊名的台北最特色景點。
半山上的歷史聚落‧寶藏巖。
公館商圈後方,汀洲路230巷,通往寶藏巖的指標矗立。
彎近230巷,沿著牆壁上的童趣彩繪,一路導引前往目的地。
走到盡頭轉彎處,會看見寶藏巖的全區地圖。
寶藏巖是一座觀音廟。『巖』這個字的意思。就是指在山坡旁的佛寺。
來逛寶藏巖,不是來逛這座廟寺,而是蜿蜒在廟宇後方的半山村落!
光復後,部分追隨政府來台的部隊,駐紮於此,
駐守當地的軍人趁夜晚偷偷搭起簡陋房舍,
之後守軍撤離,駐守當地的老兵、退役軍人、弱勢族群等紛紛進駐,
將原本的房子翻修加蓋,半山上的聚落因而快速的成長繁衍,形成屋舍密布的樣貌。
之後隨著都市發展,寶藏巖一度面臨被拆遷的命運,
經過各界人士的奔走,推動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,
確立了寶藏巖日後走向藝術村的發展規劃。
進村前還要先簽名~據說沒什麼意義,只是管理單位要作一個參觀人數的統計~
牆上標載了目前駐村的所有藝術家及空間聚落。
寶藏巖如今還有少部分的居民住在這兒,
從信箱的狀況大概可以分辨.....
村落內有一個小電影院,定眼一看,這戲碼一部比一部復古。
往下望去,有個戲棚子,
現在不是表演時候,演出者帶著粧在一旁聊天,
看起來有點嚇人,好像來到異時空。
舊有的住宅改為現今的藝術空間。
走進每一個屋舍,都像尋寶一樣的心情。
牆上的照片,我覺得很有意思,
居民在這兒的舊時生活樣貌,讓這個歷史聚落突然又活靈活現了起來。
這個名叫三角窗的地方,算是寶藏巖內的服務站吧!
有工作人員駐守,也可以在這兒買到寶藏巖的簡介冊等。
植物語彙,裡頭是以金屬作為創作的主要題材,有很多主人獨一無二的手工小物。
在村落中上上下下的遊走,體驗每一間小屋中的驚喜,
是尋逛寶藏巖最有意思的地方。
每一次轉彎,都不知道會看見什麼樣的風景。
走近一間半掩的小屋內,
裡頭默默的在放映3D畫面,
地上是土,畫面正前方攀牆過來的人像是隨時要掉入土堆一樣,
往側邊看去,也還有一雙腿正欲往外攀爬,
這是哪門子藝術表現我不是很懂,但看得我著實有點驚慌。
像這個,就是真有居民還住在裡面的住戶,
別擔心會錯認,因為都會有明顯的標示示意寶藏巖居民戶,讓遊客得以辨認。
{尖蝌}是寶藏巖最有名的咖啡館。
從尖蝌的小窗子向外望,似乎框住了一片凝結的都市風景。
都市酵母的這把椅子也很有名,據說在寶藏巖內共有6把,
散落在不同位置,每一張椅子底下都夾帶著一篇詩作。
走進一個取名為{心窩}的藝術工作室,
此時的老丁已經下課過來跟我會合了,
坐在外頭品味他的一杯好茶。
走在寶藏巖內,感覺實際看得到的藝術創作沒有很多,
有些工作室沒有開,有些藝文空間會讓人不知道該不該踏入,
但在小徑中遊走,欣賞這錯落有致的山城風貌,似乎比真的看到什麼還來得有意思的多。
花了一小時,大約逛完一圈,
我們往寶藏巖下方走去,來到一片舒適宜人的大草坪,
從這兒往上看,可以看到寶藏巖的全貌。
每一片磚、每一片瓦,都是過往的居民們在克難環境中運用現成資源搭建而成,
參差錯落的小房子,不見統一的格局,
『沒有建築師的建築』,反而呈現了另一種獨特的生命力。
夕陽西照,讓這片風景彷彿成了宮崎駿的天空之城,瑰麗又夢幻。
來走寶藏巖,卻意外發現這片迷人舒適的空間,是額外的收穫!
大草坪下方,連結著河濱自行車道。
坐在大草坪上,面向河濱日落的那一面。
整體言之,我覺得寶藏巖藝術村落的表現,似乎還未被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,
感覺很特別,但實際好像看不到什麼,
不過他的確是隱藏在台北城下的一個特殊歷史斷面,
花一點時間,來這兒感受山城中的曲徑通幽、柳暗花明之美,挺不賴的!
{寶藏巖國際藝術村}
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,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,
週二至週五下午3:00-10:00,週六日上午11:00-下午10:00,週一為休館日
▌台北走走 延伸閱讀 ▌
永康街‧美食漫步‧設計師的咖啡館 La Design Cafe